鲍里斯·叶夫根尼耶维奇·巴顿院士(以下简称巴顿院士)于1918年11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基辅,很巧合的是,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也于同一天成立。他继承了父亲叶夫盖尼·巴顿留下的焊接科学技术遗产,1953年起任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所长,1962年起任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长,第聂伯河上的全焊接巴顿桥及母亲山上的100米高全钛合金“祖国母亲”雕像见证了乌克兰人民的英雄—巴顿父子创造的辉煌成就。
巴顿院士是焊接电冶金和金属技术领域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在焊接和材料领域有着诸多历史开创性发明和科学贡献,从深海到太空,从军工重器到先进工业装备,无不引领着焊接科学技术的前沿方向,为世界和平安全和人类科技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上世纪40年代,他与父亲首次将埋弧焊自动焊技术用于T34坦克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战时坦克生产效率,对前苏联二战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1962年前苏联核导弹发现燃油发生缝隙泄露,可能导致发动机非正常运行甚至爆炸,巴顿院士带领团队在极短时间内开发焊接修复技术,消除了安全隐患,避免了因意外而引发人类核灾难;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和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2名宇航员在“礼炮7号”空间站,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外太空电子束焊接实验,所用设备由巴顿院士主持设计制造,他还亲自教授了宇航员焊接技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巴顿院士第一时间组建团队,亲临现场为事故后续处理提供技术支撑,拯救了上千人的性命。2000年以来,他领导的科学家们将焊接应用到了生物活体和人体组织,在乌克兰各大医院实现了三万多临床病例的应用,为焊接和生物医学开创了全新的领域。巴顿院士著作等身,硕果累累,曾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是前苏联“列宁勋章”获得者,也是“乌克兰英雄”和首位乌克兰国家勋章获得者,深受世界各国科技界的敬仰。
作为国家科技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巴顿院士高度重视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共同努力为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各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1993年巴顿院士领导成立了国际科学院协会,坚持至今,以促进各国科技界的广泛合作交流,这一工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巴顿院士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一直致力于推进中乌两国在焊接科学技术领域的深化合作,2018年巴顿院士百岁高龄,面对来访的广东省科学院代表团,他曾深情表述:“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乌克兰应永远与中国开展合作。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希望继续努力,成为中乌两国科技合作的榜样、加深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2011年2月乌克兰巴顿焊接所所长巴顿院士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签订共建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合作协议
2013年巴顿院士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8年9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长巴顿院士与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交流
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大·谢尔盖夫院士说:“巴顿院士是一位杰出的划时代科学家,他推动了冶金学、材料学和现代焊接科技的发展进步,一直致力于通过纯粹的国际合作,推动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从而造福全世界人民”。
2020年8月19日,102岁的鲍里斯·叶夫根尼耶维奇·巴顿院士仙逝。特节录中国古诗经《大雅·卷阿》,以为纪念:
尔受命长矣 茀禄尔康矣 岂弟君子 俾尔弥尔性 纯嘏尔常矣
颙颙卬卬 如圭如璋 令闻令望 岂弟君子 四方为纲
有冯有翼 有孝有德 以引以翼 岂弟君子 四方为则
(张宇鹏、王昕昕、怀玺、董春林 撰文)